Claude Code 最佳实践
总结一下用 CC 四个月的体验。基本上各路大佬都提过,我只是一个总结者。
我只总结最重要的三点,只记住这三个最简单的点让你 CC 智力直线上升:
- 除非在
planmode
,永远不要纠正 CC。如果 CC 做错了,直接clear
→git reset
->修改原始 prompt 叫他不要犯这个错。不然你去纠正他的话,你就会收到典中典的“您说的对”。 - 永远不要使用
/compact
。你就当没有这个命令,如果一个需求执行到 context 满了还没完成,把这个需求拆成两个。clear
→git reset
→ 只做第一个需求。 - 如果一个需求三轮对话还没完成,重新来,context 用到 60% 就差不多了。想清楚你要干什么,
clear
→git reset
→ 重新编辑 prompt 。
所以使用 cc 的流程大体是这样:
- 如果是简单需求,一次性描述清楚,让 CC 在两轮对话内完成,如果它做错了。重新来(彻底重新开始,不要纠正它让他改错,不要!),把避免这个错误放到原始 prompt 后面。如此反复直到你在三轮对话内完成这个需求
- 如果是复杂需求,使用
planmode
,你可以在里面指出 CC 的错误,反复商量,让它修改 plan。最后让他一次性完成。注意,要保证他在完成时还有 10%左右的 context 可用。如果 context 不够了,拆分你的需求,直到可以在一个 context 内完成。
一句话总结:CC 开发团队说过的,错了不要改,直接重新来。没错,绝对是正解。
就这么简单。 说实话我在 CC 出 bug 的那一周之外,很少感觉 CC 降智。降智确实存在,但影响远不及使用方法错误导致的降智。很多人都说 CC 在用完 60% 的 context 之后能力会急剧下降,我的感受也是如此。 我在 88code 后台看缓存命中的时候,经常看到一个 session 压缩了几次还在继续用的,这个时候 cc 的智商已经完全不在了,降智是必然的。
LLM本质还是基于概率的预测模型,重开说不定就会老虎机摇到合适的solution,在错误的方向上继续找补,反倒会误差累积,越走越偏